{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灿若星河的东方霓裳津市的服饰文化

津市的服饰文化

作者:王泸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因为有人的精神领域里的东西,不光只“冠为元服,衣为身章”。章在古汉语中为障,就是为人遮体或御寒。服饰在一定的时代,代表着人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交往的礼仪。如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便开始对服饰进行设计,设计可以体现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服饰设计渐发展为一门艺术,这样,就产生了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如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在遭到靳尚为首的奸臣残害时,一腔义愤,服饰也成了他抒怀的对象,《离骚》曾有“缉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芰就是菱角,生于荷塘之中。芙蓉,古指荷花。屈原遭奸人陷害,放逐到汉水和沅澧一带,看到水塘中鲜嫩荷花、菱叶,认为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于是幻想能将鲜丽而又具高尚精神的荷花、菱叶制成衣裳,以示自己一腔正义、一腔悲愤与奸险小人格格不入,自己在这样“污泥”朝政中出污泥而不染,是那样的艳丽,那样的高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也毫不足惜。

    

津市的服饰与长江以南各地大同小异,但也有其特色

主要表现在人的身份、职业以及社交场合等不同着装也不同

▼如津市人的帽子就表现出人的身份和地位,一般穷苦百姓指农民、工匠、堂倌等等,到了冬天都戴“罗宋帽”,又叫“狗钻洞”。此帽是用粗布铺上薄棉花制成,颜色为黑色、灰色,顶上是夹层,刮寒风时,夹层放下来罩住脸,只露出两只眼睛。

此帽源于何处?大概是三元宫浙江会馆的浙江人传来的,浙江的穷苦百姓喜欢戴一种毡帽,就是鲁迅笔下写的阿Q这个下等平民戴的帽子。清代中叶,江浙人纷纷到津市做生意,也将毡帽带到津市。津市的贫民便仿效做了这种“狗钻洞”的帽子,只不过浙江的毡帽是鸭舌顶,津市的“狗钻洞”是圆顶,津市人把这种帽子改造得更暖和了。只要人们抬眼一望,戴上这种“狗钻洞”帽子的人必定是穷苦贫民。

▼富人一般戴“瓜皮个帽”,如缙绅、富商、官场官员等等。这种“瓜皮个帽”是清代满人遗留下来的。以帽子分身份地位由来已久。

《风俗通?五帝》记载:“黄帝始制冠冕。”冕又叫冕旒,这种冠帽外黑内红,用五彩丝线穿上碧玉,挂在帽檐前面,帝王一般挂十二个,王侯挂九个,上大夫挂七个,下大夫挂五个。几千年前,帝王就把帽子分有如此森严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权利。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把皇和帝连在一起,自称皇帝,于是,冕旒成了皇帝的专利。唐王维有诗曰: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今田汉作《谢瑶环》,有唱词曰:

万千朱雀舞宫楼,

彩凤祥麟朝冕旒。

▲冕旒

这种冕旒在封建社会沿袭了几千年。

▼旧时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或盛会时,一般人都戴礼帽。

我市20世纪40年代,一般有身份、地位的人出席宴会,或举行什么盛会都会戴上礼帽,表示一种礼貌,这与我国是礼仪之邦有联系。《论语》载:“羔裘之冠,不以吊”,“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由此可看出楚楚衣冠,可给人增添不少自尊和威严。再来,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都要举行一种戴冠的隆重仪式。《礼》载:“二十曰弱。”贵族子弟到了二十岁,就开始戴冠,后来人们就把男人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

▼民国初年,我市男性的服饰在明代、清代服饰基础上做成长袍马褂式样。社会政界、商界、知识界等有身份的男人多穿长袍。

长袍分单袍、夹袍、棉袍,一年四季互换。再在长袍外套一件马褂,或外套背褡,布料有绸、缎、皮毛,做工非常精致。这种服饰源于明代。清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记录了明代人的生活,其中有大量的服饰描写:“身穿油透的元色绸裰”,“藕合洒钱直裰”,“莺背色夹纱直裰”等等。裰,古时为和尚道士的长袍。到了夏天,人们也做成单袍穿在身上。20世纪40年代,才改成短装,名曰“襄阳衫”。农民和穷苦男人一般穿家织土布制的棉袍、夹袍,夏天则穿土布制的短对襟便扣上衣或背心,显示出地位低下和穷困潦倒。

▼富贵的妇人一般穿大襟大摆的短上衣,面料多用绸缎、皮毛,如出席盛会做客时,以示礼貌,一般上穿绸缎衣、下穿绣花裙,而穷苦妇人只穿土布织的便衣。

津市人的服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淡化了其所代表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功能。虽然这一功能淡化了,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

▼解放初期,由于当时与苏联关系很好,一切模仿苏联的搞法,因此,女同志喜欢穿“列宁装”。“列宁装”大方,宽松,大披领,大纽扣,颜色深,衣料好,女同志穿在身上显得整洁、端庄,较能体现解放后的女性的精神面貌和气质风度。

▼男同志一般都穿“中山装”。“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创立民国政府后发明的。“中山装”代表着一种打破封建桎梏,翻身求解放的心理追求,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和求新的热力,穿在身上显得自尊、自信和成立新中国的自豪感。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兴起,在这个特殊年代以造反为荣,人人都仿效“红卫兵”穿绿军装,戴红袖章、军帽,显得有时代气息和造反能力。

▼20世纪80年代后,津市人的服饰进入了款式多样、色彩斑斓的境地,上衣有衬衣、西装、仿毛制品大衣等,裤子有健美裤、牛仔裤、巴拿马裤、港式裤、广式裤等。女同志有各式各样的色彩艳丽的大摆裙、百褶裙、一步裙、长筒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这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革,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服饰上的体现。可以说,津市的服装史,折射出津市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值得人们思考回味。

内容来源:《兰津芳韵》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可以能治疗好白癜风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zx/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