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泸
这一回说说津市的房屋建筑。说到津市的明、清、民国的房屋建筑,我就会浮想联翩,诗兴大发。我常在偏街小巷里还没有拆除的,被称为“黑瓦屋”的旧木楼旁流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想到津市的先辈们造出这样的房屋居住,营造的是物质空间,我写赞美家乡的文章,营造的是情感空间。人类从原始洞穴到摩天大楼,从民间口头文学到宏篇巨制,都是对世界的表述方式。然而我在旧木楼里忽然听到一种音乐,一种旋律,那是津市这一方的风水,这一方人的灵气,这一方人的性情、命运!那块块已陈旧的青瓦,组成的一片屋顶,演唱的是津市人的纤浓、精巧;那褪色的厚重的木门,奏响的是津市人的严整、坚实。哎呀,房屋建筑难道是凝固的音乐?
津市自清朝中叶形成四街四十八巷的格局,其每条街上修建的房屋,都是一种有几进天井的长筒子屋。一九八三年我到长沙省编剧班进修,请教前来授课的上海艺研所教授蒋星煜先生,他告诉我,长江流域的市镇,一般都是这种房屋建筑格局,呈现多滨河的水乡特色,名字可叫多进穿堂楼。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大同小异。
多进穿堂楼?对,津市的房屋正是这样。因江南各省的移民来津市做生意,把他们所居住的样式和习俗也带到了津市。如益正大油行、谦益油行、春泰百货店、福兴义布匹店、会文堂书纸店、胡大友颜料店、老同兴酱菜店、同义泰土果店、贺盛泰花行、聂隆盛药店、饶同仁药店等等。上千家店铺,都是这种格局。房屋一般是砖木结构,墙壁用石灰浆掺纸筋砌成,不用水泥。最高的墙叫山墙,又叫马头墙,可防小火灾。源于古徽州,是按徽商旅津修的房子模样修的。山墙像马头,错落有致,十分壮观。大家可能到过南京的夫子庙,看见秦淮河边的古建筑的马头墙,特别古朴雅致、雪白闪亮与津市明清的模样差不多。
这种房屋一般四、五进,一进一个天井,天井内砌方块青砖,留下水道,天井可采光、泼污水、透气,与川、黔诸省的房子十分相似。天井的两旁还有厢房,这种厢房又结合了皖、赣的建筑风格。厢房为隔潮,一般都离地面三十公分高,用灰砖砌到三十公分高时,再铺木板,津市人叫枕板。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又防湿潮,住着很舒适。再来,这种楼房第一进当街做门面,经营商品,每一进都有通道,一间堂屋,堂屋摆桌椅、茶几,用来招待客人用。
多进穿堂屋一般有两层,楼上一般是卧室,住户都在木楼上做饭,当时没有自来水,要从河里挑水上楼,一担水来回要挑十多分钟,十分麻烦。楼上做饭生火特别容易发生火灾。我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洲驿、解放路、襄阳街发生火灾,烧毁一条整街,浓烟冲上百米高空,十分吓人。解放路的粮仓起火后,津市人民吃了几个月的焦煳灰面馒头。阁楼的作用,还可以防水。当时津市没修防洪大堤,年年六七月涨水,人们便把商品、生活物资搬上楼。不知怎么的,小时候特别喜欢涨水,水漫进街后,把厚门板一下,推进水街当船划,特别好玩。等水退到木楼底板,一家人便开始用抹布、扫帚洗木板的泥浆,把个木板洗的干干净净。每年过夏天,一条条街上,全摆的是竹床,津市人全都出门,在门口竹床上乘凉、说故事、喝茶,十分亲热和谐。家家的门大敞四开,一通夜没见强盗偷东西。现在住在漂亮小区的墙砖房,有门卫、保安,并装上防盗网、防盗门,还有强盗撬开防盗网、防盗门偷东西。真是不好比!
这种多进穿堂楼的当街门面,没有现在的铝合金做的卷闸门,是一块块长木板嵌进木槽内,形成的木板壁,人们叫梭板。每天晚上关店门,小伙计们就要上梭板。上梭板先把一块长木板嵌进槽中,斜放起抵住已嵌进的长板,再嵌进一块长板用力一撞,“啪”的一声,把已嵌进的木板撞紧实。每天傍晚,整条街上梭板噼啪噼啪像放鞭炮一样热闹。
今天,津市人基本上都住两室一厅、三室两厅,装修一新,或豪华的房间内,厨、厕、阳台齐全。津市城也修了雅梦苑、雅馨苑、怡富花园、望江广场、金世纪、幸福湾、金城银座、君之林等花园小区,过起了幸福的现代化生活,再也看不到夏天,一整条街上摆满竹床的热闹和谐景观。人们都躲在家中,开空调、看电视、玩电脑、打麻将。可装修材料的污染,各种怪病、癌症越来越多。有的一栋大楼,住了几年,楼上楼下的住户都不认得,人们变得冷漠起来等。现代化是人类的进步,但也常带来了新的问题,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解决,从哲学上讲,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永远不会有终结。
说完了津市房屋建筑的故事,大家觉得意犹未尽,生出许多感慨,我还讲讲更让大家感慨的故事,虽然是一件小事,可看出津市人精神需求,对美的需求的变化。是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内容来源:《王泸话津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