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东河街、西河街是民国时期较热闹的街市
街上的店铺、烟馆、妓馆、小吃馆,鳞次栉比,异常繁华
当时澧水上游从桑植、大庸、慈利下来的船民以及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从长江转洞庭湖上来的船民,纷纷从九码头、新码头、观音桥等码头进入东西河街,租店歇息,用膳玩耍。当时津市知名风味小馆在东西河街就占了六家,有春乐园铰铒馆、王盛锦卤菜馆、企园酒家、津津点心铺等等。入街的商贾、船民,人流如织,人们纷纷看好这块赚钱的风水宝地,拼命想挤进这东、西河街。有些聪明人为了扩展房屋做门面,竟在河坡上支起木柱,再在木柱上钉上楼板,做成吊脚楼,这一下,房屋向外拓展了许多。有几户人家先做成吊脚楼,人们便纷纷效仿,一时东西河街靠河边数里长的河坡上都支起了木柱,像一排排长短不一的腿一样,支撑起一座座吊脚楼。吊脚楼大同小异,首先在陡峭的河坡上立数个青石做成的磉礅,再在磉礅上支起数根松木桩,铺上木板与河岸地面齐平,四周装上板壁,架梁后钉上木椽,再盖上青瓦,如此,悬于河坡的吊脚楼便做成了。
夏日里,吊脚楼上最为舒爽。三伏天,燥热难当,但清凉的河风直吹进吊脚楼的木窗内。吊脚楼的地板用木板钉成,不免留一点缝隙,河风带着湿气从吊脚板底吹来,身置楼中如同风箱一般,凉爽无比。从窗口放眼望去,一片碧水映入眼帘,把盛夏的酷热排开,一直凉透心底,好不舒畅。
吊脚楼上观景,最美的要数落日余晖。倚栏凭窗,见如黛的关山托着蛋黄似的落日,云霞也似火地燃烧起来,透亮的金边勾出犬、羊、豹、虎状,把整个山水染得一片橙黄。金色的晚霞像一张金色的巨网撒在清澈见底的澧水河,泛起千万层金色的涟漪,一层层,一叠叠漾开,似碎银,像散金,状鳞片,壮美极了。你如果是诗人,将会使你诗心大发;你如果是画家,会激起你立马挥毫。
吊脚楼除了观落日,还有另一种景观,那就是吊脚楼下接近河坡的木柱上,长出一层褐色的苔藓,放眼望去,那如林般无数根长短不齐的木柱像谁用毛笔涂上一层黑褐颜色,木柱颜色自上而下,由浅到深。也许是受了古朴的河泥的滋养吧,不知什么时候,有几根新支撑的木柱底下竟长出几片新芽,这是一首诗,一幅画,显得浪漫而富有生机。
过冬日,是吊脚楼难熬的日子。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那河坡上的吊楼在风中吱吱晃动。刺骨的寒风无情地从门缝、壁缝、楼板缝挤进,使你觉得四面都是寒风,再怎样烤火,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感觉。于是,人们便用铁皮把楼板缝隙封住,板壁上糊上厚厚的报纸,这样一来,吊脚楼内便暖和一些。
吊脚楼是津市这部大书中一页温馨的散文诗,它记录着一个时期津市人民的生活情景,体现了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今天的人们住进装修豪华的三室两厅享受现代化时,却带来了许多现代病,如“空调病”,装饰物的“污染病”等等,他们已远离了大自然的恩赐。姑且不谈吊脚楼的弊端,它给人们带来的舒畅、凉爽,是现代人很难感受得到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