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津市市资讯
津市市古人
津市市新闻
津市市旅游
津市市小吃
津市市地理

历史文献津市市1989年前交通运

交通运输

津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水运业形成较早。经过解放后39年的发展,今日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便捷通达、设施配套的交通网络。澧水航运可以通江达海,堪称湘西北黄金水道;公路运输能当日直达省内外40多个县市,成为湘鄂边际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沟通中国南北的另一条大动脉一—枝柳铁路由湖北省进入湖南省内的第一、第二、第三站点均距津市市区只有30公里左右。现在,津市市区每天有多艘客货船舶、上千辆汽车进出港口、车站。客货运输繁忙活跃。

交通历史简况

津市的交通运输业,是从内河航运发展起来的。由于津市地处湘北边境,扼居澧水入洞庭湖咽喉,水深江阔,附近湖汉众多,水路四通八达,加上津市以上澧水河流滩多水浅,大船不能航行,因而津市以天然良港颇得舟楫之便,历史上成为湘鄂边际及澧水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据考,公元前年(楚怀王六年)《鄂君启节》所记交通路线即有澧水。唐李泌曾在澧水主航道现津市所辖新洲镇傍山依水建筑新城,为其州治所在。宋时津市新洲、渡口一带均为当时的水战战场。明王朝用兵湘西北,澧水中上游大军云集,营垒星布。事平后又修筑堡寨,所需军粮武器多依赖澧水船运,津市为必经地或中转地,故一度漕挽相续,络绎于途。明代中叶以后,津市因处于荆襄、武陵、岳州要道为官方巡船和行人旅客所必经,舟楫往来,渐次兴旺。随后至清代,由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加速了对澧水上游山区的开发,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发展,澧水流域经济不断活跃,津市的船舶往来与物资中转数量与日俱增。专事船载物资装卸运输的“箩业”开始形成发展,码头栈桥等装卸设施也逐步兴建起来。此时津市已是“舶肪蚁集、商贾云臻”,不仅成为湘西北的商业重镇,而且也是九澧一带行旅往来、物资进出口的交通要道。年(清宣统元年)清政府曾派蒸汽船运米驶津,自此津市出了轮船运输,并很快囊括了津市的客运,发展为津市下河长途货运的主力。至本世纪40年代,津市有各类轮船公司12家,船帮18个,帆船修造专业厂户14家。津市河岸线的码头发展到9个,年货运量10多万吨,客运量9万人。

津市的陆上交通运输与水运相比,兴起较迟。年,出现了第一条初具规模的正式公路,与长沙至东岳庙干线衔接,因而成为津市陆上与外地往来的主要通道。自此,津市的陆上交通运输开始兴起。

水上交通运输

解放前,津市的水运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津市的水运事业,疏浚整治了澧水及其支流的航道,兴建了现代化的码头、仓库、货场等港口设施,用机械作业取代了肩挑背驮的落后装卸方式,通航吞吐能力大为提高。沿河西上可通航60吨级的机动甲板驳船,与澧水中上游各县市相连;顺水东下可常年通航吨级船只(洪水季节可通吨级以上),不仅能沟通湘、资、沉3水,而且可穿洞庭入长江,与沿江以至沿海港口相通。目前,津市港已由过去单一的中转港转变为具有进、出、转多功能的综合型港口,是湖南内河6大港口之一。

津市港现辖港口岸线总长21公里,港区总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3.1万平方米。港区共有码头30座,其中湘航港专用码头8座,厂矿企业专用码头4座,地方公用货运码头18座。泊位40个,生产性泊位37个。其中,至吨级泊位28个,吨级泊位6个,客运码头泊位5个。码头结构形式以斜坡式和栈桥式为主。津市港区共有仓库、货棚、堆场32个,总面积5.63万平方米,总容量11.26万吨。有专业机械化作业线10条,各种专业起卸装运机械52台。全港年货物吞吐量在万吨左右。有各类船舶艘、匹马力,总载重量.18吨,有个客位。其中港区作业船舶6般,匹马力,载重吨位吨。年,全港货运量达到万吨,客运量达到60.53万人次。

津市的主要航线有津市至长沙、常德、岳阳、益阳、汉寿、安乡、沙市、宜昌、澧县、石门、桑植、慈利、大庸等16条。津市的货运船只除营运于上述航线外,还大量进入长江干支流,在岳阳、九江、南京、安庆、上海等地设立了航运办事处,以方便货物中转,扩大双边利载,通江达海,踪迹遍及长江沿岸港埠以至沿海城市。同时还为津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担负了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任务。津市目前营运的客运航线有津市至长沙、安乡、岳阳、沙市等4条。津长航线全长公里,沿途停靠10多个港口码头,为津市来往于省会的一条水上通衢。

公路交通运输

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津市公路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人民政府通过大力兴修公路,发展汽车客货运输,使陆运成为与水运并驾齐驱的主要运输方式,陆地客运量超过了水上运输量。

津市的出境干线国道是湘北的公路枢纽干线,北通鄂南,南接湘中,西连湘西,为国家二级公路。该线路实际昼夜的汽车通过量为多辆。此外,还有属于省道的津市至安乡公路,属于县道的津市至常德公路。市属各乡镇也陆续兴建郊区公路13条,总长90.6公里。全市有汽车客运站1个,停车场平方米,旅客最大聚集量1人。

年,津市全市共有各类民用机动车辆辆,其中客货运输车辆辆,小型客车50辆,运输用拖拉机0辆,其他简易车辆。本市从事公路客运的企业有2家,拥有载客汽车48辆,个座位。批准的营运线路有津市至长沙、益阳、常德、石门、慈利、大庸、岳阳、华容、安乡、沙市、宜昌、枝城、武汉等28条,车辆班次共有54次。外地也有16个县市的20多个班次对开或单开津市。津市往东可至岳阳,途经石首、华容,全程公里。往南可直达长沙,沿途经过澧县、临澧、常德、益阳、宁乡等县市,全程公里。往北至沙市和枝城,全程均为公里;至宜昌公里;至武汉汉口公里,途经仙桃、汉阳等县市。往西则经石门、到慈利、索溪峪、大庸张家界自然风景区,路程多至公里。货运方面,近年来由于贯彻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专业车队、社会车辆、个体户互补互足、互相竞争的格局。到年,企事业单位货运车辆共有辆,个体运输户车辆1辆,运力超出专业车队,因而极大地方便了远近的陆地货物运输。盛产于澧水流域、湘鄂边界的木材、煤炭和各种山货土特产品以及粮、棉、油等大宗农副产品大多通过公路运到津市集散或中转他处;而钢材、化肥、食盐、日用工业品及本市地方工业产品,也是通过公路辐射运销到津市周围地区。年,津市的公路货运达到74.67万吨,客运达到万人次。70年代国家兴建的与京广铁路南北平行的焦(作)枝(城)柳(州)铁路通车之后,基本上结束了津市不临近铁路沿线的历史。津市有专线汽车与临近的石门、新安、金罗三个车站直接连通,开辟了新的客货运输路线。

津市的交通运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公路交通方面,争取依托或连接枝柳铁路,拓通湘北公路,拉直常津公路和津沙公路,形成一个以津市为中心纵横交叉的湘北公路网络。水上交通方面,通过改造现有港口,新建窑坡渡综合港区和保河堤等卫星港口,提高和完善津市港的吞吐量和功能。同时,加速湘澧航线的整治和开发,大力发展湖南内河至长江水道的直达运输,争取实现将津市纳入中央提出的建设长江走廊的设想。通过疏通虎渡、松滋两河,打开太平、松滋两口,使津市成为沟通湘北、鄂西、川东的最近水上通道,从而极大地方便这些地区的物资交流,为振兴湖南省水运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此外,“北煤南运”计划中的煤港若能建在津市,和枝柳铁路延伸至市区,津市便可形成以水运为中心的铁、公、水联运网络,连接“一江”(长江)、“三路”(京广、枝柳、湘黔)、“四水”(湘、资、沅、澧)的湘北交通枢纽,更好地发挥湖南省北大门作用。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丛书——津市市》

(年12月出版)

赞赏

长按







































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
乌鲁木齐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ishizx.com/jssly/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