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一中是全国重点中学,学子遍布五湖四海,然而不同年龄的校友,对母校的名称却说法不一,说津宁中学的有之,说塘大中学有之,说塘沽中学、天碱中学的也有之,何以众说纷纭,还得从历史角度,听我慢慢道来。 年8月,在隶属于天津县和宁河县的海河三角洲上,取“津”“宁”二字为校名,正式建立了津宁中学,这就是塘沽一中的第一个名称。年9月,天津县第六十九小学(东沽小学)校长郑维世在小学院内建寰海中学;年8月,在塘沽国民中心小学(一中心小学)院内附设四维中学。 这三所中学均属私立,师生人数均少得可怜。 年1月17日,塘沽宣告解放。当日,天津市政府在塘沽设立塘大办事处。在塘大办事处的要求下,这三所私立中学。于年2月28日,开学上课。 年3月,天津市在塘沽设立“塘大区”。在当年8月28日,塘大区决定正式接管津宁和四维中学,改为国立。更名为天津市塘大中学。同年10月20日接管寰海中学。改为国立更为名天津市塘大中学大沽分校。是年学校建立党组织,成立联合支部,向阳任书记、鲁光任副书记。 年,塘大中学迁址烟台道三号(现址)年1月5日-7日,召开塘大区第一届第五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大会决议将塘大区更名为塘沽区。此后不久,塘大中学更名为塘沽中学,塘大中学大沽分校更名为大沽中学。 年5月6日,塘沽二中成立;年塘沽三中又成立,塘沽中学名称没有更动。直到年,河头中学,邓善沽中学,中心庄中学相继成立时,塘沽中学才正式更名为:天津市塘沽区第一中学。“文革”期间,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浪潮中,随着天津碱厂工宣队的进驻,塘沽一中也曾一度改称为“天津碱厂中学”,直到年,才得以恢复其原名———天津市塘沽区第一中学。 这就是塘沽一中,五次更名并有五个名字的由来,其原因当为地缘的历史的变革。
年12月02日 滨海新区网12月2日讯一张通铺,凝聚了二十几人的姐妹情谊;两幅照片,诉不尽难以割舍的青春记忆。相别30年,几人能重逢举杯?近日,17名年毕业于塘沽一中的学生搞了一次特别聚会,昔日同睡一张通铺的同窗好友从天南海北赶回来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老女孩儿”逝去的青春岁月。 “大通铺”凝聚30年情谊 王金钊大姐告诉记者,年塘沽一中第一次招考,大家进入学校时都是十四五岁,因为有些学生家住得比较远,学校特意把教学楼后面一间震后建的简易平房改成了一间女生宿舍,就这样,21名来自同年级的女孩成了室友。因为当时物质条件贫乏,学校只在宿舍里准备了两张大通铺,十几个女孩儿挤在一张大床上。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的感情却要比一般同学深厚,“不是同班,胜是同班”。 回忆起同住大通铺的时光,王大姐一下子提起了精神,她告诉记者,那时她们二十几个姐妹同窗共读,同窗共眠,吃饭上课总是统一行动,学习也是比着学,是别人眼里羡慕的“上进集体”。“冬天天冷,总免不了两个人钻进一个被子互相取暖,有人从家里带来了零食,也要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在一起度过了最美好的高中时代,一转眼,高中毕业大家各奔前程。临别之前,挥泪相送,拍下照片留念,约定“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 再聚首致敬远去的青春 一张通铺一生牵挂,一晃30年过去了。王大姐说,今年偶然一天,其中的两位室友在异地街头重逢,从前豆蔻年华的少女早已是人过中年,时间改变了彼此的容颜,却无法改变那份情谊。随即,两人决定组织一次聚会。上周,大家的愿望实现了,昔日同窗在塘沽故地重聚。“聚会从10点开始,原本以为只是一顿午饭的时间,但是到了很晚,大家依然不肯离开。”王大姐告诉记者,当一位同学拿出珍藏的老照片时,所有人的思路都跟随着去追寻逝去的青春时光。 临别时有人提议,大家按照老照片上的队形重新拍摄一张合影,却发现由于有的同学远渡重洋,有的同学已经病故,老照片无法“翻拍”,过去的青春时光已然回不去了。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深夜分别时,“老女孩儿”们擦干眼角的泪水,挥挥手,“老朋友有时间咱们常聚。”(记者张智)
年塘沽一中初三·二班师生欢送同学参军合影 又是一年毕业季。面对离别,在校园拍张大合影,已经成为历届学子不变的主题。日前,热心读者于泽亮先生为本报《滨海记忆》栏目提供了一组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合影照片。这些照片,在留住同窗情谊的同时,也记录下了几十年前校园及周边的建筑风貌。 于泽亮告诉记者,这组照片中,永利幼稚园毕业合影这张照片是弟弟于泽武从同学那儿根据原片翻拍之后赠送给他的,拍摄时间为年6月,拍摄地点是永利幼稚园与明星小学(后改为永利久大职工子弟学校)共用的操场,背景建筑是原联合村民居。照片中幼儿84人,当时分为甲乙两个班。据于先生介绍,永利幼稚园前身是怀瑛堂幼稚园,建于年,是永利碱厂厂办幼儿园。 于先生介绍,另外一张老照片是塘沽一中初三·二班师生欢送同学参军的老照片,拍摄于年,是于先生的同学李宝春同学赠予的翻印版本。当年春夏之交,原塘沽区征兵工作开始后,塘沽一中适龄同学热情响应,纷纷踊跃报名。于先生所在的初三·二班的李广辉同学当年20岁,是班上的体育委员,共青团员。他报名后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被批准入伍。当时,全班同学都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在其入伍前,全班师生于校园合影留念。 从上面两张老照片可以看出,当时原塘沽区的幼稚园及中学还都不是楼房,木质的门窗、尖尖的屋顶和耸立的烟囱清晰可见。如今,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高中,校舍都是高楼广厦,不但宽敞明亮,设施也一应俱全,唯一相同的是同窗的那份深情厚谊,亘古不变。 文/时报记者杜红梅图/于泽亮
塘沽记忆吧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