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有钵子菜。尤其现在天气转凉,回家妈妈肯定又会炖个钵(普通话念bō,常德话念bò),下白菜。家常钵子菜一般是,腊肉啊肥肠啊鱼啊。钵子做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吃完浑身都很暖和。
其实钵子也是常德人待客必不可少的一样。家里有客人来,都要备上几个钵子。印象中,如果是办宴席的话,一般会准备四个钵子以上,以此表示主人的诚意,所谓“无钵不成席”。
可见,钵子的确是常德人饭桌上不可缺少的呢。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湘当韵味之翻腾的钵子》,这部纪录片详细介绍了常德钵子菜的历史,钵子的制作,钵子文化和常德人谦逊而且精明睿智性格之间的联系。甚至,这部纪录片还盛赞常德人有“中国犹太人”之称(小丸子面红耳赤)。
常德市,原本是由一个个的渔村组成。世代生活在渔船上的人们,为了克服湖区阴冷风大对饮食所带来的弊端,智慧地发明了用钵子煮菜、炊饮一体的方法。及至今日,钵子菜仍然是常德最常见也是最具特色的菜式。
常德津市刘聋子米粉店创办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小丸子有幸在三年前吃到过店里的炖粉。
为了去店里吃粉,被家住津市的同学很早就叫起来,结果店里好多人都没位子坐,直接端碗粉站着吃。刘聋子的粉的确非常非常好吃,米粉不糯,筋道爽口,钵子里的牛肉汤底不是纯粹的油腻和干辣,卤制好的牛肉、牛百叶、牛杂再配以中药炖制后风味十足,味道全部融进米粉里了。
真是希望有机会可以再吃一次。(以前听津市一位叔叔说,刘聋子米粉店只有津市有,其他都是假冒的。现在不知道有没有变化。)
对了,常德人吃的粉一般都是圆粉,扁的叫做米面。所以大家以后如果去常德,说“气圆的还是气扁的”反而不地道噢。
“叫上三五个好友,或者和家人一起吃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炖粉以示家人朋友有如钵子一样团团圆圆,过日子犹如米粉一样细水长流。”每次回家都觉得,吃上一碗粉实在是很幸福。
常德人以“钵子”为代表的,保存着古老“鼎食遗风”的独特饮食文化。常德钵子菜并不追求菜肴的复杂与精美,简单的食材,简单的烹饪,剩下的交给翻腾的钵子来完成。
百煮入味,暖人脾胃,围坐而食,暖人心扉,这便是钵子菜之于常德人的独特体验。
常德城头山古城遗址曾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水稻田,出土过的多年前的陶釜和陶鼎则是钵子菜最初的形态。
常德钵子菜将事先烹制好的食材放进陶制的炖锅、砂锅、金属小锅,上桌后点上小火,由食者边煮边吃。无论四季轮回,钵子是常德人餐桌上永恒的主角。
“家常钵子菜无须炫技,韵味的获得在于钵子传递给食材的温度,也在于自给自足的快乐。”
对于常德人而言,有味始终是钵子带来的双重感受,之于味觉,那是滋味,之于生活,那是情趣。
汉寿红烧甲鱼钵
柳叶湖石钵鱼
鲊(榨)辣椒糊鱼
清炖腊猪蹄钵
“常德人总能体现出一种宽厚和包容,并由此产生一种凝聚力,这也许就是钵子文化释放出的一种意涵。”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
《湘当韵味之翻腾的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