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舞
《蚌壳舞》是流传在津市的民间舞蹈。
相传在北宋年末,洞庭湖一带的农民起义领袖杨么打了胜仗后,百姓们欢欣鼓舞,纷纷用当时全国盛行的习俗节日灯节来庆祝胜利。灯节从旧岁冬至到新年正月初六,要热闹一个多月时间。宋代的节日习俗是非常盛行的,这是因为随着上千年中国国土上政权的几次大分裂和大统一,各民族经济文化逐步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形成,许多习俗逐渐统一。唐已有上元、寒食、清明、重阳等节日。到了南宋,在道统思想支配下,通过上层社会的游乐风尚和底层人民朴实愿望相互影响,开始成为有时序特点的、群众性的娱乐节日。灯节,就是当时全国最热闹、最普遍的节日。《东京梦华录》载:“至正月七日,灯山上来,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如飞仙”。居住在洞庭湖畔的百姓为避免官府纠缠,在欢庆灯节时,以洞庭水族为模子,巧妙的制作了鱼灯、虾灯、蚌壳灯等灯具,在灯节上展演,暗暗庆贺杨么将军的胜利。
杨么牺牲后,洞庭湖区人民为祭祀杨么将军,把蚌壳灯改为蚌壳精,带有一定的傩祭成份。后来,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启发,舞蹈又增加了白鹤、渔翁等角色。表演以洞庭湖一带的“地花鼓”等形式为主,分旦、生、丑行;音乐采用民间乐曲《八板》、曲牌《得胜令》、打击乐用《长锺》等,有浓郁的洞庭湖特色。每逢重大节庆,湘鄂边诸县人民便跳起风趣、精美的《蚌壳舞》,从北宋末年一代一代传到现在,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竹马灯
津市城在三千多年前为荆楚之地。春秋战国亦为楚地。《国语?楚语》载:“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楚巫便为古楚一种规范化习俗,巫舞便成了楚地的一种民间歌舞。津市一带流传的民间舞蹈《竹马灯》含有古楚巫舞、傩舞的成份。
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将宫傩世俗化。《乐府杂录》载:“用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口作‘傩傩’之声,颇为壮观也。”我们从一些民间传说可推测《竹马灯》的渊源。
相传唐朝有一位高人李淳风,卜卦能使一渔人捕得满船渔虾,因此惊动龙王。龙王扮一白面书生会见李淳风。李淳风道:“明日有雨。”龙王想,这下雨乃我管辖,你能说准?便以颈上头颅打赌。结果,龙王因天宫玉帝传旨命他下雨而输了,求助唐王李世民。唐王误救龙王,龙王而割下头颅,阴魂搅得唐王不安。唐王使用傩舞祭祀龙王,让伶人骑上竹子扎的马形载歌载舞,尤如天马行空,让龙王阴魂得到安抚。由此,唐代的傩舞便代代流传至今。
《竹马灯》到了现代已衍变成一种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于一炉的表演形式了。唱词大多都是以戏剧中的人物、情节为主,以对唱为多。音乐以津市流传的荆河戏为主,用唢呐、大筒、二胡、三弦。打击用汉钹、土锣等。极有观赏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