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
历史回眸
五大道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大理、常德﹑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是迄今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后划为英租界。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开辟,五大道地区被划为英租界。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该区域大量兴建风格各异洋楼,成为天津当时最高档的住宅区之一,也吸引不少的军政工商各界要人入住。
年后,五大道街区内的部分住宅由政府接管,将五大道街区内的部分
房屋分配给当地的老百姓,五大道街区的人口数量增加,人群结构变得复杂。文革时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搬入此地,原来的独立式洋楼开始有多户百姓共同居住。唐山大地震后,天津出生人口数量增多,老百姓开始私自搭建房屋,破坏了原有的空间肌理,打破了原有风貌,使得原本环境优美、树木茂盛的院落变为混乱、破旧的大杂院。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保护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恢复五大道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天津市政府通过功能置换、纾解人口、修缮房屋、完善公共设施等措施对五大道街区进行保护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五大道史街区的风貌和魅力。五大道已从单纯的居住区变成居住、办公、文教、商业、体育等功能复合的区域。
天津五大道内共有房屋幢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由于五大道街区所占面积较大,天津市政府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做法,在整体上,五大道内栋风貌建筑中,有47栋属于文物保护建筑,将这些保护建筑作为整个五大道街区的契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首先对道路两侧建筑与环境进行修缮,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提升五大道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抗日英雄马占山故居
街道的古文化气息和居民生活
特色各异的建筑
保护与更新中的相关手段
天津五大道街区内涉及大量有较高价值但却不能达到重要文物级别的历史建筑,数量之大在全国也是比较罕见的。为保证五大道历史街区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天津市颁布一系列法规,并明确责任主体。特别是《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减少了不少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房屋及土地置换等易纠纷的不适应问题。而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条例》中,又提出鼓励和支持境内外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保护、再开发利用天津的历建筑遗产。这些法规政策体系使的政府在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中能有所依据,并为顺利引导保护进行的有力保障。在政策条例的支持下,天津市政府在这方面成立了国有公司——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而且在保护历史街区过程中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筹措保护开发资金,同过把隶属人民政府的历史风貌建筑为抵押物,以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责任公司为贷款主体,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通过招商的方式进行拍卖或租赁。并把其收益用于历史风貌建筑以及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
结语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延续其历史风貌特征,而是通过保护和更新的手段使其得到持续发展。历史街区的功能价值非常高要合理地利用历史街区,发挥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衍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五大道街区的特殊性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方式,其中我们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在土地置换这种尖锐的问题上,五大道引入的国有公司是个新的思路。同时我们也要留意在五大道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该避免的地方。在对待五大道旅游开放上,可以说发展只是手段,延续文脉才是目的,只有保留城市文脉及特点才能焕发旧城生命力、强化城市传统文化活力。在今后历史街区的设计中,要深刻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特征,制定出适宜的保护与更新措施,切忌盲目的照抄照搬,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历史街区。
作者:郝连松
审稿:吴涛竹
编排:孙华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