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文请转发亲朋好友~
文/韩川
—历史来源—
端午快到了,往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粽叶独特的香味,小孩子欢跃不已,在筒子屋里串来串去。那时元宵观灯、清明踏青、端午竞渡、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记载了多少童年的情趣。
端午节的起源各地各异,但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楚国大夫屈原因力主联齐抗秦,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澧流域,在涔阳之西、澧水之北的津澧一带,写下了《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湖南省津市地名录》亦载:“五通庙,原名药园寺,相传为春秋时楚将军白善弃禄灌园处,元末毁于兵灾,后改建五通庙,供五通神道,为津市最古老之庙宇。位于今刘公桥西侧,建设路与大堤之间横巷内,今不存。”明《隆庆岳州府志》载:“药园寺,州东三洲村白善筑园于此。”
宋朝湖南转运判官项安世追记:“按《澧阳志》:五通神出屈原《九歌》,今澧之巫祝,呼其父曰太一,其子曰云霄五郎,山魈五郎,即东皇太一。云中君、山鬼之号也。刘禹锡论武陵之俗,亦曰:好事鬼神,与此正合。且《九歌》多言澧阳、澧浦,则其说盖可信矣。汉谷永言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郤秦师,而兵破地削,身辱国危,则原之《九歌》,盖为是作欤?”
唐元稹称澧“有屈原遗风”,澧州尊屈原为本地名贤,蜚云塔附近建三贤祠祭祀屈原,在澧水之北建五通庙祭祀五通神,在湖边建二妃庙,纪念湘君和湘夫人,即尧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后又改称大同山为皇姑山,称澧水为兰江。每逢端午佳节,州人携老扶幼到江边,“以舟楫争拯之,又以粽子带五丝投水祭之。”
—赛龙舟—
端午节始于汉晋之际,从南朝至今,端午竞渡之风尤以两湖地区最盛。朗州司马刘禹锡称:“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明杨嗣昌《武陵竞渡略》称:“竞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今洞庭以北武陵为沅,以南长沙为湘也,故划船之盛甲海内,盖犹有周楚之遗焉。”
端午竞渡始于何时,真正有文字可考应始于三国时期。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了端午中有“竞渡”之词。唐《北堂书抄》转引其佚文云:“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凫,亦曰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并命舟楫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
《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
朗州司马刘禹锡有《竞渡歌》云:“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波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叟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刘禹锡记载的是沅水竞渡,而澧州竞渡之盛,诗人李群玉有精彩描写,他的《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云:“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宋朝澧州官吏庄季裕著《鸡肋篇》记云荆楚一带:“以五月望日谓之‘大端午’,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各雇一人凶悍者于船首执旗,身挂楮钱。或争驶殴击,有致死者,则此人甘斗杀之刑。故官司特加禁焉。”
建炎元年(),抗金英雄李纲因主战及直言被罢相,贬至澧州,他在《端午日次郁林州》中写道:“久谪沅湘习楚风,灵均千载此心同。岂知角黍萦丝日,却堕蛮烟瘴雨中。榕树间关鹦鹉语,藤盘磊珂荔枝红。殊方令节多凄感,家在东吴东复东。”
绍圣三年(),两部尚书赵彦若与范祖禹、黄庭坚同修《神宗实录》而坐罪,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应知州李亨伯之邀请观看澧州龙舟赛,挥毫写下了著名的《端午帖子》:“扬子江中方铸镜,未央宫里更飞符。菱花欲共朱灵合,驱尽神奸又得无。扬子江中百炼金,宝奁疑是月华沉。争入圣后无私鉴,照明人间万善心。”
他们写于端午,却不写竞渡,抒发的是满腹的悲愤之情。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写竞渡,写的是沙市,但澧州竞渡何尝不是如此。他的《午日沙市观竞渡感赋》云:“金鳞圻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黄头胡面锦魅额,疾风怒雨鬼神过。渴蛟饮壑猊触石,健马走坂丸注坡。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妖鬟袖底出巾冠,白颠髯下立青娥。朱阁玲珑窗窈窕,轻烟倩语隔红罗。北舟丝管南舟肉,情盘景促欢奈何。云奔浪激争抚掌,亦有父老泪滂沱。渚宫自昔称繁盛,二十一万肩相磨。西酋中珰横几载,男不西成女废梭。琵琶卖去了官税,健儿半负播州戈。笙歌沸天尘捲地,光华盛校十年多。耳闻商禁渐弛缓,努力官长蠲烦苛。太平难值时难待,千金莫惜买酒醝。君看至德中兴后,几人重唱天宝歌。”
我最喜欢张岱的《金山竞渡》中的这一段:“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坠洄渦,则蜐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杳杳然而沸。”
乾隆初年,刘鹤鸣侨寓津澧,留下了不少诗词佳作。他的《三闾大夫庙前观竞渡同陈耘村作》云:“彩舟什伍屯镜浦,回波竞发流星弩。龙鳞煜熠鬐鬣张,万桨齐飞节以鼓。震荡云涛战水府,晴川芳树飘风雨。三闾庙在江之浒,千年肸蠁荐脩脯。大夫昔年沈汨罗,自分此身长灭磨。岂知胜事传千古,忠魂奕奕散烟波。我家珠海古都会,玳瑁珊瑚光琐碎。孔雀为篷兰作楫,蜃市蛟宫舞澎湃。彼时吊古更登舟,鱼藻门边拉朋辈。何如今日到公乡,亭亭庙貌英灵在。仙眠洲畔停香车,乘流画舫倾城居。新装靓服左右盼,鸳鸯队里映芙蕖。别有儿郎此张宴,何壖广幄罗英彦。须臾风急日衔山,一抹残阳射江面。龙舟队队泊曲渚,依旧长川净如练。回首湖山对夕曛,庙里灵旗卷暮云。几点钟声催送客,沙头人影乱纷纷。”
我记忆中的龙舟竞渡,当以八十年代澧水龙舟竞渡为最,是日天朗气清,津市万人空巷,倾城而出,龙舟如蛟龙出水,细浪翻腾,水手挥汗如雨,吼声雷动。岸上彩旗林立,金鼓齐鸣,到处人头攒动,接踵摩肩。三十年前的竞渡盛况仍历历在目,恍然如昨。
但是龙舟竞渡,不仅盛况空前,而且旷日持久,往往“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君侯馔良吉,会客陈膳羞。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甚至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的说法。龙舟竞赛时间之长,场面之大,耗资之巨,有诸多弊端,自古以来,地方官员并不赞成。
—其它民俗—
端午节除了竞渡之外,还有诸多习俗。《直隶澧州志》载:“端午采艾悬于门,曰禳毒。或剪叶为虎形戴之,曰避毒气,采菖蒲屑之,捶雄黄以泛酒饮,或涂小儿两耳,曰‘开聋’。”“采杂草为药蓄之,以除毒疾。取蟾蜍实墨于口,倒悬干之,磨以涂痈疖。”
先辈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端午节时,家家门口挂菖蒲、艾叶驱邪避毒。小时候过节,家里会到“陈谦和”药店买雄黄,撒在墙角和地板下,防止毒虫蜈蚣。再用雄黄泡酒,大人用手蘸点酒,点在我的额头上,还会破例让我喝一点酒,用来防避五毒(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剩下的雄黄酒会收藏起来,遇到蚊虫叮咬后,涂上一点可以驱毒解痒。后来妻子到药店工作,每逢端午都会上街摆摊,卖雄黄、六一散和滑石粉。
记忆中的雄黄酒并没有菖蒲,戴复古的诗中有,他与澧州苏养直有诗词唱和,他的《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云:“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即写了端午的风俗,又抒发了鄙视流俗孤标傲世的深沉感情。
屈原的《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汉代《大戴礼》也有“午日以兰汤沐浴”,州志亦有:“又采兰为沐浴。”可是到了我小时候,老家不再是“采兰为沐浴”,而是采艾为沐浴。
老家的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盐蛋、茶叶蛋和肉包子,吃盐蛋、茶叶蛋,也是为了避“五毒”;到江心投肉包子和投粽子一样,同样是为了屈原。
端午节或许还有一层意义。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竞渡之俗始于古越族的图腾崇拜。《荆楚岁时记》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因此端午门口插艾叶、菖蒲,挂香袋和竞渡都是一种驱疫傩仪,“艾人悬门禳毒:五月五日作五彩线及柬叶,原为五彩系臂辟鬼及兵祸;百索、辟邪五丝;画虎驱邪;龙舟竞渡‘以逐疫’等,也是比较普遍的夏季傩俗。”津市是孟姜女的故乡,孟姜女又是司傩之神,商会街曾设有傩愿坛,赛龙舟和江心投粽是水上的傩仪之一。
深圳粽子品种繁多,但碱水粽一直是我的至爱。碱水粽制作简单,在糯米中加适量的碱水,用粽叶裹扎,煮熟后,糯米由白变成浅黄,若蘸点白糖,清香可口。妻子是半个浙江人,宁波人和津市一样对碱水粽情有独钟,前日去超市买粽子,外孙公然以深圳人自居,宣布不吃碱水粽只吃肉粽,失落之心油然而生。
年6月19日于深圳
尊重原创,欢迎转发
其它媒体转载需先联系本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候怎么样控制白殿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