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贤雕塑长廊里矗着32位客家先贤,其中张其彬被誉为“大漠壮士航天翘楚”,因共和国强国梦筑梦人的身份倍受人们景仰,不少市民说,没有想到共和国强国梦筑梦基石上也有咱河源人作出的贡献。
张其彬的故居就在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正在建设的河惠莞高速公路就从该村经过,张其彬故居离高速公路出口不足8公里。记者前日从黄村镇了解到,三洞村是省定贫困村,当地计划抓住这次广东省科技厅精准扶贫的契机,修复张其彬故居,以建成人文历史教育景点。
自古雄才出寒家
张其彬年11月出生于当时河源县黄村镇三洞村,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年从哈军工毕业分配至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年10月27日参加我国在酒泉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发射试验。在试验的最后阶段,担任技术助理的张其彬和其他6名技术人员进入地下控制室,张其彬负责技术控制和测验。“两弹”结合发射试验成功后,他们被誉为“七勇士”。
张其彬生长的年代,先是日本侵华,后是解放战争。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贫穷和困厄中度过的。出身寒家,求学之难,他懂得苦难,懂得珍惜。即便是在参军以后,在每月仅有的7元钱津贴里,他也尽可能省下来寄回老家。张其彬家人也曾回忆说,尽管小时候备受日子艰苦的苦难,但他对瘠薄的故土从未诉苦,只有深深的爱。
尽管一生中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河源度过的,他对山清水秀的家乡仍然一往情深。他曾回忆说,婚后第一次带夫人回东源黄村老家时,要经过一条河,淌过一座竹桥,记得家里大嫂当时是挑着箩筐来帮他们搬行李的。离乡多年,加上退休前一直在外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张其彬对饮食从不挑剔,但家乡的酿豆腐却一直让他念念不忘。他的家人还曾从市场上买来豆腐,准备尝试着做做客家酿豆腐,让张其彬体验下家乡的味道,但天津市场上的豆腐与家乡的不一样,肉馅一放进去,豆腐就开裂了。他生前一贯劝诫家人:咱们是广东河源人,那里是咱们持久的故土。
故居有望修复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黄村镇已是今非昔比,三洞村也是如此,绿色田园,弯曲河道,小桥流水,一派雅致的山居风光,不少村民盖起了新屋大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有贫困户的新农村新屋,也有星散各处的新房新居,在这些新房子的映衬下,土坯瓦房建筑的张其彬故居显得有些破旧不堪,然而走进去,却是别有一番天地,里面文革印记处处可见,尤其是一些标语“紧跟毛主席,世界一片红”“共产党万岁”“立大志、下苦功”让人印象深刻。
当地镇干部告诉记者,三洞村是省定贫困村,镇政府计划抓住这次广东省科技厅精准扶贫的契机,修复张其彬故居,以建成人文历史教育景点,成为黄村镇的一张人文历史教育名片。记者张涛
鞋子的故事
■叶德林
闲来无事,翻阅相册。突然,一张外出旅游的“全家福”映入眼帘。望着这张旧照片,一年前的往事在脑际重新浮现。
年重阳节登山,我有幸在家乡海拔米的缺牙山顶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同学秀蓉(属学妹,当时我在中学初三班级,她在初一班级)。她是我的同乡加同学。尽管年逾六旬,仍然徐娘半老、丰韵犹存。她和她的儿孙簇拥着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八旬老母在山顶上歇息,饮着矿泉水,吃着带来的糕点。我跟他们打过招呼后,便用数码相机给他们照了一张全家福。接着,聊天中,秀蓉老母——郭大娘,也就是以前跟我同居一个村庄的老人家,如数家珍地向我一一夸耀了自己女儿孝顺爹妈的往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学毕业的女儿刚参加工作,便将第一个月领取的工资给爸爸妈妈和弟弟每人买了一双新鞋。从此至出嫁后的每年春节前,女儿都不忘给父母双亲送上新衣服、新鞋子……
我望着郭大娘脚上穿的绣花新棉鞋,陷入深思。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困难岁月,家乡的父老乡亲崇文重教,砍柴卖木供子女念书,家里再穷也要让外出求学的孩子有体面。正是这位郭大娘,夫妇俩含辛茹苦、早出晚归砍柴割草去卖,给在外地念中学的女儿添置了新衣服和新的女装便鞋。
张文端摄
正是这个叫秀蓉的女儿,非常爱惜这双来之不易的便鞋。老家离中学很远,穷人家的孩子买不起七角六分钱的车票。她为了将那双便鞋能经久耐穿,当每周六下午从蓝口中学回曾田新东老家,周日上午再从家里掂着米袋返校时,单程16公里,步行需三个钟头,双程32公里的行程,步行需六个钟头。她一直舍不得穿鞋,用旧报纸将鞋包好,塞进挎包里,宁愿光着脚板行走。一到家里,便穿上木屐。将到学校时,在东江边将脚洗净才穿上鞋子上船、下船,再步行到学校。这段往事,一时在当地成为佳话。
郭大娘自豪地说:这些年来,托儿子的福,在乡村的家住上了楼房;托女儿的福,我和她爸爸乘过火车、坐过飞机,旅游了上海和北京,游过名山名水,也吃过山珍海味。去年,秀蓉爸爸病重将去世,他知道来日无多,千叮万嘱,要家人给他穿上女儿给他置办的衣服和鞋袜。临终前,她爸爸留下遗言:我的后半生幸亏有了阿蓉这个好女儿,让我俩活到老,福到老。我要走了,我知足了,死也值了,毫无遗憾。
我认真地看着老照片里头的秀蓉,心里默默地说:多么可爱的老同学啊,在你身上,让我真正读懂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马无欺母之心”的人生真谛。
张文端摄
故乡的柿子
■黄贵美
前些日子,我驱车回到故乡。路旁几株柿子树挂满红彤彤的柿子,映入眼帘,勾起了我记忆深处沉甸甸的思念。
我出生那年,父亲从山坡上挖来一株柿子苗,栽种在偌大的院子里,柿子树在成长,我也在成长。在我没有上学的时候,柿子树已经零零星星结出了青青的柿子;等我上学的时候,它已经硕果累累了。柿子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中秋时节,柿子由青绿变为淡黄,进而深橙。进入深秋,红艳艳如灯笼一般的柿子挂满枝头,红得极为耀眼,红得非常诱人。
小时候,我爱坐在院子里看书或发呆,常常会从高大的柿子树上“咚”地砸下一个大柿子来,恰好就摔在身旁,烂扁的柿子渗出橘色的甜浆来,虽已面目全非,却依然勾起了我的食欲。
于是母亲便让我和姐姐提上竹篮,上树摘柿子。我和姐姐如猴子般窜上了树。我人小本事大,踩、抓、拉、攀,找到最准的姿势靠在树干上,两手拿着钩子,钩、拽、拧、挑……不一会功夫,挂在树枝上的篮子就装满了令人垂涎欲滴的柿子。
最为直接的吃法,是将熟透了的柿子剥去油纸般透明的皮,大口咬下浑然天成的甜羹。可惜这样的吃法不能太尽兴,两三个下肚,胃里就撑得慌。心灵手巧的母亲会把柿子弄成多种产品,如盐水柿子、手工柿饼、柿子果酱等等。
母亲选取那些表皮略微金黄色的柿子(过熟的柿子盐水浸泡容易烂,太青的柿子会有苦涩味道),做成盐水柿子。她按一定比例调好盐水,倒入缸里,然后把柿子放进去,泡上一个星期左右,清凉爽口的盐水柿子就做成了。
吃不完的柿子,母亲还会用来做柿子果酱。将去皮后的柿子放在大锅里长时间地熬煮,最后做成果酱,那味道出人意外得清甜。母亲用瓶瓶罐罐把做成的果酱装好,封存起来,给我们蘸糍粑、馒头吃。有时也用作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
手工柿饼也是母亲的拿手活。母亲让我们把柿子先削皮,将果肉在太阳底下晒干脱水,然后用柴火烤炉熏烘,再脱一层水分,接着继续日晒风干,这其中有道步骤不可少,便是定时用手按摩柿子果肉,这个动作尤其需要掌握力度,为的是不让柿子在晾晒过程中变得太过僵硬,也可以让柿子里的单宁酸尽快地转化成葡萄糖,变酸涩为清甜。柿饼做成之后,最诱人的,莫过于表皮上那层被称为“柿霜”的浅浅的白色糖霜,柿霜是柿饼晾晒过程中从柿子内部析出的糖分结晶体,从外观上将柿饼染成浅浅晶光覆面的橘粉红色。吃的时候,先含化表面的柿霜,再咀嚼韧性十足的果肉,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如今母亲跟着我在城市定居了,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吃到自然甜糯熟透的柿子。柿子,在故乡是一种符号,一种标志。每当提起柿子,就会甜到心里。
张文端摄
母亲
■何海清
“铃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这么早谁那么讨厌打电话过来啊,心头在抱怨着不情愿地拿过电话来看,一看是远在广州的妹妹来电,心头一惊,连忙接通电话,妹说“姐,妈突然神智不清了,摔倒了好几次,可能生什么病了”,我忙说“啊!现在情况如何,那我马上过来”,妹说“你要过来最好了”(我妹刚生了对龙凤胎,还请了保姆,这会她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我爸妈也是去帮她照顾小孩的)。我立刻跟单位领导请了假,坐车出去了。
在坐车途中,想了很多……妈平时身体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生那么大的病,可怕的是现在还没确定什么病。带着万分忐忑的心,医院,妹告诉我说已确诊为“中风”。我听到后如五雷轰顶,不知所措,看着母亲现在神智不清的样子,不知道以后的母亲会是什么情况。很害怕但又忍不住想起了很多很多……
是啊!母亲才刚好50岁,却得了这种病。去年母亲还一个人在外面务工,直到我妹生小孩才过来帮忙照顾小孩。想到这眼泪都不停地往下掉,母亲——是我们做孩子的对不住你啊,你把你那五十年的光阴中有三十年都给了我们姐妹两个。从你十月怀胎起,到我们成家立业,你一直为我们无私奉献着,却从来没为自己想过。在我们的印象中,你总是起早摸黑地忙碌,而你却从未抱怨过。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母亲都是很早出去街上卖菜直到很晚才回来,她一回来第一件事不是先吃饭,而是先看我们吃饱没有、穿暖没有,然后帮我们洗完澡,哄我们睡着了她才能有时间吃饭干家务……那时的她好像永远不会累不会饿似的。
读初中时起,母亲就不再到外面卖菜了,转而在家操持家务和专心伺候我们的生活起居,尽管生活还是很艰辛,但还算衣食无忧。直到我们姐妹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母亲却又出去务工了。母亲说,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她了,她要继续出去工作,因为毛主席说过,劳动的人民最美丽。
其实母亲也有严厉的时候,清晰地记得我小时候贪玩而不用心读书,在一次做暑假作业的时候我有好多题目不会做,就把邻居的作业拿来抄,事后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平生第一次狠狠地骂了我。我知道母亲的严厉也是循循善诱的,记得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母亲特意为我买了带乘法口诀的铅笔盒,好让我随时背诵,每天晚上还要抽时间检查我的乘法口诀背诵情况……
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普通的客家妇女,却能散发出客家妇女特有的光芒。
母亲你快醒醒!母亲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姐妹俩在此真的好想对你说声我爱你——我伟大的母亲,你听到了吗?你一定会重新站起来的。
张文端摄
END征稿启事
河源晚报文化副刊《乡土》欢迎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爱好者赐稿。
具体内容:1、与河源相关的节日习俗、婚俗、礼俗等有关的稿件;
2、村野拾趣类,包括有趣的村名、地名来历,有趣的乡野故事等的稿件;
3、与河源的民间美术工艺、民间吃食、特产等有关的稿件;
4、野史故事、民间传说等类稿件。
5、稿件可以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文化热点,可以是新剧目,新作品,文化新人,演出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