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桥|
王泸若干年以前,由于澧水夹着泥沙冲击到关山脚下,绕个弯流入洞庭湖,在这个口子上冲击成一片坦荡如砥的河洲。
由于此地理位置好,居九澧门户,元末明初之际,江西的战火烧遍全省,吉安、抚州等地的客商纷纷举家迁徙到津市,津市便成了一个商业水埠。
《湖南通志》载:“明置巡司。”明嘉靖年已成“千家之聚”。于是,津市就成了若干个河洲组成的市镇,市镇内河汊纵横,相互隔断。市镇内的商贾要做生意,人们要相互来往,于是,人们就在这若干条内河上架设了连接各河洲的许多桥,把津市连成一片。
惠政桥后改名会仙桥明代隆庆年,在津市三洲驿的关庙街与商会街交叉处的南端建了一座桥。因三洲驿后面是一片水湖,可经过关庙街流入澧水,成了一条内河,这座桥将两条街连接起来,取名惠政桥。当时,朝廷虽然在澧州置了巡司(明朝成化年迁往澧县新洲嘉山),但很少管理这个刚开发的河洲商埠。于是,由江西的旅津商贾带头捐资,其他省移民和本市有钱人纷纷解囊,修成了这座惠政桥。惠,就是给人带来好处的意思;政,古时指集体生活中的事物;惠政就是给大家的生活和事务带来好处。顾名思义,这座桥的确给大家的生活、事务都带来了好处。这座桥东西相跨,长十二米,宽四米,桥身用大青石块砌成,成拱形,桥下有洞,可过小船。桥头还立了碑,碑文记录了修桥的情况和捐资修桥的商户名册。过去了几十年,这座桥又改了名字,叫做会仙桥。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相传明朝末年,津市有一名穷秀才叫牛舜耕,此人虽有满腹才学,却一贫如洗,只得在刘公庙栖身。他平日给街邻写书信或对联赚来的钱都买了酒,饮酒不用杯,用一只木瓢舀坛里的酒喝,因此,街邻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牛一瓢。牛一瓢也不以为然,整天疯疯癫癫,嬉笑怒骂成文章,常叹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在破庙吟诗曰:
一剑浮游枕簟凉,
怀人千里路潇湘。
天涯春去黄鹂老,
古人魂惊白发长。
对面好花牵别怨,
隔窗寒雨滴愁肠。
可叹午夜残毡冷,
不梦邯郸梦夜郎。
牛一瓢吟完了诗,又喝了几瓢酒,便倒在破庙墙上进入梦乡。梦中,他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叫他明日辰时去惠政桥头,有八洞神仙飘海回归,有一位跛脚乞丐要经过桥头,他就是八仙之首铁拐李大仙,只求大仙帮助,便可成仙。牛一瓢一觉醒来,方知南柯一梦,但他还是决定碰碰运气。到了第二天辰时,牛一瓢早早来到桥头等候,果然有味跛脚乞丐向桥头走来。牛一瓢大喜,慌忙上前扯着跛脚乞丐要成仙。跛脚乞丐冷笑一声,在身上抓了一团脓疮叫牛一瓢吞吃,便笑着过了桥。牛一瓢一见脓疮又绿又腻,一阵作呕,不敢吞吃,只用手指点了一下,将脓疮团扔掉。此时,牛一瓢想试一试梦中白胡子老头的话是否灵验,有意到桥下渔民的死鱼筐里试一试。他用沾了脓疮的右手指往死鱼烂虾的筐里一摸,筐里的死鱼烂虾即刻活蹦乱跳。牛一瓢大喜,渔民们也高兴得把牛一瓢举了起来。于是,有了牛一瓢的仙指,再也不怕渔霸故意压渔民的价钱,让渔民的鱼虾死掉了。渔民们都特别拥戴牛一瓢,称他为半仙,这样一来,惠政桥从此就叫会仙桥了。后来,此桥被泥沙淹没。新中国成立,市商业局在会仙桥的旧址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商场,市民都亲切称为仙桥商场。直到今天,此地连接城隍庙步行街,还是津市最繁华的商业集市中心。
▲《王泸话津市》会仙桥
观音桥津市有了会仙桥,把北区的两个河洲连成一片,接着,又在市中心的正街修了一座桥命名观音桥。观音即观世音,是佛教菩萨。《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按观世音像,世俗多作妇人。”观音既是佛教菩萨,那么以观音菩萨为桥的名字,自然是求观音菩萨保佑,因当时津市的汪家桥西处修了法华寺,寺内供观音菩萨,诵法华经,可见,当时的津市人是十分崇尚佛教菩萨观世音的。观音桥东西相跨,中间是两个水洲的内河,桥身用麻条石砌成,有十三米长、四米宽,属江南圆形拱桥种类。桥旁还修有凉亭,凉亭建筑十分精巧,琉璃瓦盖的飞檐顶,亭子有四根石柱撑立,亭内有石桌石凳,供行人小憩。据老人言讲,亭上还有一幅楹联:
岩桥如何如如来大佛
石亭观乎观观音菩萨
此观音桥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桥身虽破损,但还可行人。后来,渐埋于泥沙下面。
▲《王泸话津市》观音桥、汪家桥
刘公桥把三大河洲连成一片的还有一座桥叫刘公桥,此桥以刘公庙命名。刘公庙的来历是:一位姓刘的读书人为调和本地人与外省移民不和,巧用算命测字来制止双方斗殴。结果本地人与外地人都认识到不和的恶果,于是,双方便团结起来,共同发展津市经济。人们为纪念姓刘的书生的功德,修庙祭祀刘公。刘公桥位于关庙街与城隍庙街之间的刘公庙旁,桥体是青石岩条砌成,有十二米长,两米宽,可行人,可行两轮车、人力车,还可骑马、抬轿。刘公桥很有特色,桥两旁护栏中有八根石柱,高约一尺五寸,上有异常精致的石雕石狮子,后渐被泥沙埋没。年“大跃进”时,市里积肥支援农业生产,曾挖河泥为肥,笔者亲眼目睹刘公桥被全部挖出来。这是一座青石岩的圆拱石桥,可惜桥两旁石柱上的石狮被人盗走。从地面往下挖两丈深才看见刘公桥,可见津市淤积的泥沙高出民国初年的地面两丈多高。刘公桥修建后,津市的三大河洲便连成一个整体,给津市人民带来极大方便。
▲《王泸话津市》刘公桥
法华桥后称为发马桥除了这三座大石桥把津市连成整体,数百年来,津市还有若干个水汊,如桑园路与人民路东侧也有一条内河,河内建有法华寺,津市人在此河上修了一座桥,以法华寺命名为法华桥。法华是佛经名,全程“妙法莲华经”。法华是佛教一个宗派,正如佛教还有天台宗、曹洞宗等派别。法华侨以法华寺扬名。后来,传说吴三桂巡营在此桥发过马,有的说李闯王也在此桥发过马,因此,津市人后来称法华侨为发马桥了。
落虹桥后有人戏称为落魄桥刘公桥下的内河通澧水河,可这条内河还有一段小支流。在刘公桥路与品元宫交汇处的西边,于是,津市人又在此小支流上建了一座桥。桥体东西相跨,也是用青岩条石砌起来的,有十米长,两米宽,这是通往后湖的一条孔道,因当时后湖一片汪洋,此桥架在烟波上,遇雨后晴日,恰似彩虹凌波,十分好看,一读书人即起名为落虹桥。由于此桥两侧没有栏杆,桥面离水面有一丈多高,行人偶朝桥下一望,不觉心颤胆寒,因而又有人戏称落虹桥为落魄桥。此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还存在,由于修整街道,被埋在泥沙下面。
红桥、接龙桥明清以来,津市的繁华区基本都在现在的中华街、人民街、夹街、河街上,现在的车胤路往北的地方,全都是一片汪洋湖水。到了民国初年,此处渐渐淤积泥沙,成了陆地河洲。为了连接这若干小河洲,津市人又修了若干座石桥。如双济桥,清末建于汪家桥以北五十米处。桥体也是用青岩条石砌成,圆拱石墩。民国初年之际,桥下曾是一个水埠码头,人们乘船从此桥往西可达品元宫上街,真有苏州小河街之美。明末清初,津市人又在后湖修了一座桥,将后湖淤起两块陆洲连接起来。《直隶澧州志》载:“后湖,原名白杨,与街俱远,碧烟断处,红桥通焉。”后人就把此桥叫红桥。位于三洲街北端,连接后湖的小内河上,津市人又架起一座桥,桥体南北相跨,亦为青岩条石砌建,因内河较宽,此桥有十八米之长,四米之宽,比刘公桥、会仙桥还要大。此桥建筑颇有特色,桥的两侧用条石砌着漏窗似的屏障,中间相隔空隙,非常美观。由于此桥宏大,有气魄,似一条长龙将两岸接通,人们便起名此桥为接龙桥。
双济桥竹林桥、凤凰桥、两眼桥、三眼桥、鄢家桥与观音桥相媲美的还有一座桥,建在后湖的沈家台,桥体用大石块砌成,因沈家台长着一片片竹林,幽篁千杆,随风摇曳,人们老远从竹林间隙看见此桥,津市人便称它竹林桥。到了解放初期,因双济桥损坏,市政府又在双济桥向南处修了一座桥,连接油榨街和解放路。双济桥又名汪家桥。为何此桥又叫汪家桥?相传明清之际,湘西永顺有位商贾来津经商,发了大财,可膝下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想生个儿子,敬菩萨求子,菩萨告诉他要多行善事,感动上天。于是,夫妻二人捐资修了此桥,原名双济,就是济人济世,后来讹传为汪家桥。只不过现在的汪家桥是新中国以后修的,只是借用了以前的桥名。除以上诸桥外,津市的后湖还修建有凤凰桥,原称一眼桥,位于七一路中段。两眼桥,位于万寿路,接后湖陆洲,桥体南北相跨,是双孔石桥。还有三眼桥,现位于新村,古时亦接后湖,原为三孔石桥。再就是鄢家桥,位于桑园路,桥体南北相跨,麻条石砌成,为单孔石桥等等。
▲年,汪家桥(双济桥)建成
0世纪80年代初期,因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南岸和北岸都因澧水相隔受到了制约,津市人民政府把修建澧水大桥列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项目。年1月,向省人民政府提出要求。3年9月,省交通厅规划勘察设计院派人勘测现场,完成建桥可行性报告书。
▲正在兴建的澧水大桥
4年10月,正式成立大桥工程指挥部。5年10月16日,雄伟的澧水大桥主体正式动工。9年1月15日,大桥竣工通车,市民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欢庆大桥通车。从此,澧水天堑变通途。澧水大桥像一条长龙,飞腾在澧水河上,结束了津市人祖祖辈辈用船渡河的历史。
▲9年1月15日澧水大桥建成通车
写到这里,笔者屈指一算,津市古时竟有十四座石桥,随着沧桑变更,泥沙淤积,除解放后建汪家桥、澧水大桥、凤凰桥,其余十多座精美石桥统统埋在津市土地的下面,久久沉睡。津市发展到1世纪,已是高楼林立、通衢纵横的现代化城市,试想津市以前的若干个芳洲小河,小街店肆,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古阁倒映,波光水影,想来应该可与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相媲美!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