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末清初以来,十三省市移民,来津市经商的各同乡会馆中,江西万寿宫最具典型,这一回,讲讲万寿宫的动人故事。
万寿宫原名玉京观,属道家。古籍《玉海》载:“乾道三年,诏天台赤城山玉京观,改为天中万寿宫。”清朝立国时,为树立清帝威望,命各地供奉万岁牌之所,称为万寿宫。年,我赴江西南昌考察,在一街巷中访到南昌万寿宫原址,宫门已毁,内室尚存,雕梁画栋依然鲜亮。内住老人告诉我,江南许多省市都有江西籍的移民经商,修有同乡会馆万寿宫,所以江西同乡会馆不敢称万寿宫,称玉京观。年,民国成立,才改为万寿宫。宫内供许真人,为道家信奉的菩萨。后来我查有关史籍,才晓得许真人名许逊,晋朝汝阳人,后随方士吴猛学道法,曾任旌阳令,又称许旌阳,因爱护百姓,举孝廉,归天后,百姓供他为高明大使孝先王,是江西在各地同乡会馆供奉的最具权威的菩萨。据老人讲,年左右,就在现在的人武部处,万寿宫的旧址,还能看见万寿宫的半边宫门,一半已坍塌,宫门是牌楼式的,宫内有甬道,正堂供许真人神像,香火很旺,后院有大水池,假山,养有金鱼,并有露天戏台,高五尺,铺青砖,四面立柱,中楣挂牌匾,两旁一幅楹联:“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这幅楹联道出了戏剧的深刻意蕴,回味无穷。据我师傅陈兴桃说,民国三十七年左右,松秀班,就是津市荆河戏剧团前身,在万寿宫做会时,在这个戏台上唱过荆河戏《斩三妖》。津市的江西籍移民最早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到津市来的,元末农民义军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打江西吉安、抚州,此地人纷纷逃难来津市这块风水宝地,都安了居,发了财,特别感恩于津市,所以江西人奉行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品行,尽做捐助、慈善。几百年来,一直把这个好传统传承下来,这里面有许多动人故事,后面几回再专题讲,这一回讲讲万寿宫的商贾、老板、店员、伙计及家属做生意,过日子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新洲万寿宫
上世界六十年代,正是我萌发对这座繁华城市、文化品位较高的津城充满好奇、兴趣的时期,结识了津市的老戏迷、老学究王家二爹,他住在西河街,是当时市政协中心学习组成员,统战对象。王家二爹祖籍也是江西吉安,是位津市通,他告诉我万寿宫江西老乡一些生活细节,现在回忆起来,的确值得抒写一番!万寿宫所辖的江西商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吃饭不准剩饭,碗里不准有一粒饭,全部要吃光,菜也要吃光,不许浪费一点。谁家浪费,倒掉了剩饭剩菜,做会的时候就要受罚,进货打折扣等,因为江西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挨了饿,特别懂得艰难辛苦。所以,江西万寿宫的移民,个个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广开财路,却又十分节省,江西人的日子都过得富足、殷实,也有钱财去做好事、做善事,这种好的传统也深深影响了下一代。
据说万寿宫所辖的油行大老板周老贯,是勤俭、精明、开源节流的典范,由于桐油生意好,又会经营,精打细算,家财十分殷实。周老贯的精打细算,体贴家人,深深影响着后代。据说周老贯有一次给六岁的孙子两个眼眼钱去买东西,六岁小孙子买了三颗姜糖,四钱烟丝,一根灯草,一刀粗纸。周老贯问为什么买这些东西?小孙子说,三颗姜糖是给哥姐的,四钱烟丝给爷、奶、爹、妈各一钱,灯草、粗纸全家用,六岁的小伢儿如此会盘算,两个眼眼钱全家都享受了,真令街坊惊羡!记得前两年,我的一位朋友的孙女,十来岁了,拿着过年大人给的一百元压岁钱,去超市买吃的,一下买了两斤开心果,四十元一斤,两斤八十元,还剩二十元都买了饮料,奶奶一见孙女把一百元钱全买吃的东西了,而且全部是给自己买的,心中不是个滋味。我们这些老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每月四十多元钱工资,要养一家人,现在一出手一百元!我当时把周老贯六岁小孙子两个眼眼钱全家享受的故事说出来,大家都叹气,唉!现在的伢儿,用钱大把的花,从不知道节约,而且只顾自己,完全没想到家人和别人,自私又贪心,真不知该怎么办?我看现在的老人,一般都不愿和儿女住在一起,主要是看不惯儿女大把花钱,不晓得艰难辛苦!
还有,万寿宫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吃完饭碗里不剩一粒饭。可是我前几年当人大代表,随教育局、卫生局的领导一同下到各学校检察食堂卫生情况,最让我吃惊的就是每所学校食堂旁的大潲缸,装满了学生倒的剩饭剩菜,真是浪费的吓人!我们津市人的前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好传统,怎么就丢了呢?我说几百年前万寿宫的故事,真值得津市当代人好好反思呀!
万寿宫的故事暂时说到这里,大家知道,津市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品位较高的城市,为什么呢?三元宫的精彩故事就会找到一些答案,三元宫有哪些文化品位高的故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